8月27日晚间,A股上市公司天坛生物(600161.SH)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天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8.41亿元,同比增长5.59%;净利润9.85亿元,同比增长27.29%;归母净利润7.26亿元,同比增长28.10%。天坛生物在报告中表示,销售价格的上涨、销售政策的调整以及成本费用的有效管控,使得利润率明显提高。天坛生物营利双增的优异表现,再次印证了其业界龙头实力。
此外,查看公司半年报数据还发现,天坛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反映了公司的财务情况稳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积极投入研发项目并加速研发工作的决心。2024年上半年,天坛生物多个研发项目均进展顺利。
据悉,目前国内正常运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而天坛生物作为其中一员,是中国生物旗下唯一的血液制品业务平台,也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血液制品工业化生产的企业之一,技术积淀深厚。某一种意义上也肩负着推进国内血液制品科研创新进程的重任。天坛生物也曾多次表示,公司对标国际一流血液制品企业,紧跟行业相关前沿技术发展动态,持续完善研发管线布局,建立了涵盖血液制品和重组产品较为完善的研发管线。
得益于先进的研发体系设计和完善的研发管线布局,天坛生物自主研发的第四代10%浓度静丙和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产品已获批上市,第四代高浓度静丙是国内首个成功获批上市的重磅产品,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实现了在特定疾病治疗领域及重组血制产品研制上从零到一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血液制品工艺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研究机构表示,第四代静丙相较于第三代在临床输注便携度、不良反应和疗效方面优势显著,对标海外有望逐步对第三代静丙形成替换。公司作为层析静丙的领跑者,有望充分受益于先发优势实现快速放量。
半年报显示,天坛生物多个关于血液制品和基因重组产品的在研项目及课题正在同步进行。包括成都蓉生人纤维蛋白原(层析工艺纯化)已获批上市,补齐了主要凝血因子品种;成都蓉生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等研发课题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兰州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处于上市许可申请阶段、武汉血制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成都蓉生人凝血因子IX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其中,成都蓉生研发的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采用了国际领先的除病毒过滤工艺,与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相当,具有耐受性好、不良反应率低等优点,通过皮下组织进行注射,相比于静脉注射提高了治疗的便捷性和患者的自主性,20%的高浓度配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皮下输注体积,缩短输注时间,成都蓉生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未来将填补国内SCIG市场的空白。另外,天坛生物自主研发的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凝血因子产品“注射用重组凝血因子Ⅷ”成功上市并投产,不仅为国内血制品企业开发重组因子研究增加了新动力,成功研发上市积累的经验也有助于公司重组产品技术共享和成果快速转化,帮助公司其他在研重组产品(如重组七因子、长效重组八因子、重组九因子等)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推动获批上市速度加快,并形成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
西部证券研报中提到,国际上CSLBehring、Baxter、Grifols、Octapharma等几家大型血液制品企业的产品就占了血液制品市场占有率的80%~85%,血浆采集量占了主要市场的80%左右,相比于国外,国内的血液制品集中度偏低。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采单采血浆站总数量300余家,全年共采集血浆12,079吨,同比增长18.6%。天坛生物2023年年报中显示,公司2023年采浆2,415吨,同比增长18.67%,约占国内行业总采浆量的20%。在血制品供需紧张、浆站审批较难的背景下,现有血浆站采浆量的增长显得很重要。
在血源管理和采浆量提升方面,天坛生物提到在报告期内持续加大采浆力度,通过优化采浆站点布局、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实现了采浆规模的稳步扩大。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天坛生物拥有单采血浆站102家,其中在营浆站80家,采浆量再创新高达到1,294吨,同比增长15%,继续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有研究机构觉得,天坛生物的采浆规模在同行业有着明显的一马当先的优势,这得益于其庞大的浆站网络和高效的管理运营策略。随着采浆规模的逐步扩大,天坛生物在血液制品市场的份额有望逐步提升,为满足临床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天坛生物在中期业绩中展现出的营利双增态势颇受瞩目,更在发布业绩快讯公告之后获得来自华源证券、开源证券、国盛证券等8家机构的研究报告,均给予公司“买入”或“增持”评级。分析师认为,考虑到天坛生物未来浆站数量和采浆量有望持续增长,层析静丙为代表的新产品有望持续增厚公司利润,且公司作为国内血制品龙头,有望享受一定的龙头估值溢价。